襄阳高新区在全市加快“一极两中心”建设 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

来源:襄阳高新区 | 2021-03-26 15:11:20 |

近年来,襄阳高新区不断造优人才发展环境,立足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、集聚力,营造适合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环境,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优质人才,为,襄阳高新区在全市加快“一极两中心”建设、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。

聚才 树立人才为重的工作理念

“发展高科技、实现产业化”,是国家设立高新区的初衷,襄阳高新区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最强驱动、最强引擎,把聚集人才、留住人才、服务人才、用好人才作为工作重心,通过在资金投入上,持续做好“加法”。

以科技城和自贸片区、综保区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契机,全方位加强国际国内人才合作,加大资金投入力度,加快人才新政落实落地速度,引导各类高层次人才回流,鼓励本地企业研发实力回迁,吸引周边企业科研资源落户高新区,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、科技领军人才、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。

助才 构建人才竞争发展工作平台

千方百计引才来,真金白银来助才。始终坚持“对人才的投入怎么投都不为过”的工作理念,通过不断集成创新,形成“车城英才计划”1+N人才政策体系,2020年对全区24个新入选的“隆中人才支持计划”项目给予资助奖励1800万元,连续两年配套奖励累计达2800万元。此外,对新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、国家级领军人才、省级领军人才分别给予50万元、30万元、10万元补贴,对新引进的全日制博士、硕士,分别给予10万元、5万元岗位补贴,对外籍专家子女入学一次性给予4万元补贴等实打实的“干货”措施。

真金白银来助才,因地制宜育好才。充分发挥高新区、自贸片区、综合保税区的叠加优势,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。探索建立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。以个人年收入和税收贡献作为人才评价标准,对符合条件的,直接对应享受省级领军人才、市级拔尖人才相关待遇,把人才从学历、资历、奖项、论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,增强人才获得感。

因地制宜育好才,夯实基础搭好台。为夯实人才发展科创基础,我区下好科创“先手旗”,建好襄阳科技城,竭力打造汉江流域科创中心。全面推进产教融合,北航襄阳航空研究院、湖北工业大学产业研究院和研究生院、深兰人工智能襄阳研究院等一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先后在高新区落地。

截至目前,,襄阳高新区已建国家级孵化器3家,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,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,国家级国防实验室1家,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,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;院士专家工作站19家、海智工作站5家。为科创工作搭建了更加完备、高端的人才平台。

留才 营造人才创新创业工作环境

“干事创业的都是英雄,敢于创新的都是‘千里马’,我们要矢志不渝为英雄、‘千里马’提供用武之地,真正的让人才香起来、红起来。”

襄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、襄阳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邓卓海在区人才工作大会上表示,要在行政审批上,持续做好“减法”。坚持“一流服务吸引一流人才”工作思路,以全市作风建设“服务年”为抓手,按照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要求,对人才和企业办事流程及模式进行优化和重构,用更优的人才服务、更好的营商环境,当好服务人才和企业的金牌“店小二”。要在改革创新上,持续做好“乘法”。创新人才工作思路,出台更加全面、系统、精准的支持政策,紧跟产业需求和形势变化,多管齐下、多措并举。要在后顾之忧上,持续做好“除法”。加大政策宣传力度,讲好高新“人才故事”,真正让用人单位明白政策,让人才更好享用政策,在全社会营造招才、引才、爱才、求才、惜才、用才的良好氛围。让人才全神贯注搞好科研出成果,心无旁骛发挥出最大的潜力。( 作者:欧阳倩 王冰)


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41 联系网站:85 572 98@qq.com